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消失殆尽,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据说有些线上渠道,一个新用户已经贵到 200 元/个,既然线上流量这么贵,只好到线下去找便宜的了。你看,连小米这样一直以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的公司,都开始在线下开店了。其他各类商家更得把目光转向线下。
在过去两年,看着共享单车爆发,大家看着一群单车贴个二维码扔在路上就有那么多人扫码下载APP使用,然后就能等着APP的用户量蹭蹭地往上涨,真是羡慕,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投资人上赶着送钱,简直是羡煞。
于是乎,「共享xx」成立风口,投资圈的宠儿。一时间,泥沙俱下,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搞出个共享xx 出来,共享一泛滥,普通用户、投资人都看烦了,逐渐厌倦。因此,后入局的一些有价值的共享项目也被波及,比如共享雨伞。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共享单车的成功的原因是它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取线下流量,共享雨伞也能,因为它是多雨城市的刚需。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共享雨伞应该怎么去获取线下流量。
一、快速获取大量劣质流量;
这类公司的典型做法是,在初期技术、运营手段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量投放无桩共享雨伞,之后出现无人还伞的局面。通常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投放公司获得第一波大量的注册用户,可是用户在把伞借走后,不必再使用,完全可以卸载app,而市场有没有后续的雨伞流通,自然就没有新用户注册。如果再次投放,不过是第一次「用户注册借伞——不还——卸载」模式的再次循环,获取的始终是低质的流量。
最近市面出现了另外一种共享雨伞,也是类似的可以在初期获取大量流量,长期来看,这样的流量也是劣质的。它们把自己的产品当做「流动广告位」,主要依靠广告位盈利,雨伞造价极低,没有技术含量,丢失也不会肉疼。
以上这种短期内获取大量劣质流量的方法非常不可取,正确的方法是下面这种。
二、通过高标准的服务获取长久优质的流量
之所以认为「移动广告位」式的共享雨伞获取的流量是劣质的,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使用共享雨伞的用户多是一二线南方多雨城市的白领,此类用户对于共享雨伞的外观、格调天然会有很多要求,他们不排斥广告,前提是广告得有趣,不能喧宾夺主。谁愿意撑着一把质量低劣,还有也不知道什么公司大logo+广告的雨伞出去,周围还不都是一些异样的眼光。
所以「借把伞」有桩共享雨伞首先是会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雨伞的技术、外观各方面花功夫,设计出用户喜欢爱用的共享雨伞。当然基于盈利方面的考虑,必然会和一些广告商合作,只不过会以一种有趣的、不降低用户逼格方式做广告。这点很值得期待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