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的著作,是我大学刚毕业时最流行的畅享书。《达芬奇密码》的同名电影更是风靡一时。但应该是文化知识底蕴不够吧,当年的电影我没太看懂。当然,同一档期上映的另一部解谜电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国家宝藏》因为更浅显易懂,动作更为火爆,也着实抢了很多《达芬奇密码》的风头。因为是解谜电影,而丹布朗的名字也一直是如雷贯耳,所以在刚成为得到会员时,我就将丹布朗的几本著作都加入到了书单之中。可惜,都不支持听读,所以虽然有欲望,没行动。前天在听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课程时,无意间又触碰到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的名字,遂临时起意,又搜索了一下,结果语音朗读已经解禁,终于可以读了。于是,一口气把这本丹布朗最著名的作品读完了,酣畅淋漓。其实在任何一本侦探小说史的书中,都会提到丹布朗一笔,但多以侦探小说的变体和新尝试为前缀定义他的作品。而我这次亲自品尝这道盛宴佳瑶,也赞同这种说法。其实早在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故事中,就已经开辟了这一类型的小说。比如《跳舞的小人》其实就是符号学解谜类型,而我读《达芬奇密码》的感受,觉得这个故事更像是这一类型的扩展版。兰登教授,比较接近侦探本身,而索菲女士其实是类似花生先生的角色,所不同的是,他们俩的能力被平均了,并不是主从或者师徒结构,而更像是搭档,彼此都掌握着部分关键信息。而书里的法希探长是警察的代表,不单是用来对比侦探英明的陪衬,更是逼迫和增加紧张感的驱动力。反面的塞拉斯是站在明处的坏人,但却只是个执行者,而幕后的黑手虽然内内外外给出了三四个嫌疑人,却还是选择了那个是不可能,最不起眼的角色。而整个案子要想引起世俗的注意,就一定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而最能触动到欧美人民神经的就是那个统治西方世界答千年之久的宗教和基督耶稣了。所以从架构来看,这其实就是一个稍加变化了的推理侦探小说,而书里面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比如圣杯,达芬奇,牛顿,卢浮宫,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以及这些年在欧美小众存在的一些书籍,宗教团体都进行了全新的表述和柔和,而这才是最吸引大家的地方。而且为了避免给自己找麻烦,在书籍的最后,作者还明确的表述了宗教是好的,梵蒂冈是好的,神明是好的,满纸都是求生欲。读这类书其实就是为了自己扫盲用的,一直以本格推理小说迷自居的大胖,怎么能够没有读过丹布朗的书呢,可惜以前还真就没读过,这回补齐了。书真的很好看,还是原著交代的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