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商隐存世的近六百首诗中,“蜡烛”意象出现了28次,如同28枚火漆封印,封存着诗人被时代碾碎的政治抱负、被命运撕裂的爱情盟誓,以及被烛泪凝固的永恒诗心。

李商隐是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生于河南荥阳,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就展露出出众的才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长安城发生了“甘露之变”,朝堂官员铲除把持朝政宦官的努力失败,遭到残酷反杀,一次试图中兴大唐的努力因临机失措付之东流。23岁的李商隐也刚刚经历又一次科场失利,在彷徨中,他遁入家乡附近的玉阳山“学仙”,在山中结识了女道士宋华阳,并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禁忌之恋。

他的《嫦娥》诗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开篇七字即铺展出三重幽闭:屏风的物理阻隔、光影的心理距离、仙凡的永恒鸿沟。诗中的嫦娥,很可能就是他初恋对象的象征。山中学道的女道士,岂不就像天上宫阙中的嫦娥吗?他猜想嫦娥会后悔自己的升仙选择,从而只能忍受亘古的孤独凄清,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深情抱着渺茫希望呢?

李商隐青年时,受到时任东都留守、后来官至宰相的令狐楚赏识。令狐楚将他招至门下,亲自传授他行文之法,并给他生活补贴,带着他游学。他和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也成了朋友。在令狐楚的极力推举下,李商隐才得以考中进士。令狐楚死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做了王的幕僚。王茂元也很欣赏这位才子,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可是,王茂元属于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德裕一党,这就和令狐绹所属的牛僧孺一党产生了巨大裂痕。

李商隐和妻子感情深厚,我们从他的名作《夜雨寄北》中,就能窥见他的深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到底寄给谁,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大中五年(851年)七月,李商隐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后,寄赠长安友人的。也有人说,诗题原为《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本来就是寄给妻子的。这一年的夏秋之交,妻子王氏在家乡病逝了,几个月后李商隐才得知了她的死讯。也有人说,写这首诗的时候,王氏已经谢世三年了,李商隐明知寄托无望,却偏要营造夫妻夜话的幻觉。烛光在此成为穿越生死的介质,燃烧的既是现实中的蜡烛,也是诗人以回忆为燃料的生命烛芯。

在你死我活的“牛李党争”中,一方面,牛党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的知遇之情、提携之恩,另一方面,李商隐虽然成了李党的女婿,却因为出身于牛党门下,也始终得不到李党的信任。于是,李商隐大半生上下碰壁、左右为难。

他一直身处矮檐之下,浑身才气也不敢肆意挥洒,只能通过隐约其词的一首首诗展露心曲。他用深心设置的隐语中,遮掩不住的是哀艳凄婉的心境,痴绝孤往的追求。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绝唱,将蜡烛推向了殉道者的祭坛。泪始干时身已灰,政治失意与儿女情长在纸上交织成迷离的幻影。和李商隐齐名的杜牧有句道,“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也像杜牧一样,移情于物,化身蜡烛,那些彻夜不眠的烛泪,是诗人被现实冻结的热血。

(《北京晚报》5.19王秉良)

Related Article

doss的中文意思